十年来中国闻一多研究专书管窥

发布时间:2015-08-09   来源:《闻一多研究动态》  

  《十年来中国闻一多研究专书管窥》是闻黎明应日本闻一多学会之约撰写的专稿,刊载于2015年3月出版的日本闻一多学会会刊《诗与散文》第13号。文中对2005年至2014年间中国闻一多研究专著做了宏观介绍,其内容可供国内闻一多研究界参考,故全文转载于下。

  2005年至2014年,中国的闻一多研究又走过了十年路程。十年来,中国的闻一多研究者们继续进行着辛苦耕耘,付出很多努力,因此获得的成绩也十分可喜。

  为了清晰起见,下面依专书的类别和出版时间为序,分别做以简要介绍。

  普及类专书

  2005年1月,即本文所说的“十年来”的第一个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笔者编纂的《闻一多画传》。该书作为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名人画传”系列的第一种,无论纸张、设计还是编排,均堪称精美。这部画传,原是为1999年纪念闻一多百年诞辰而编纂的,初稿于1998年冬即已完成,但后因故搁置。2004年春,河南人民出版社接受了这部书稿,为此,作者进行了大篇幅的调整与修改。全书依作者1992年出版的《闻一多传》为基本体例,分作“家世与童年”、“负笈清华园”、“海外学子”、“火山热血”、“战时流离”、“学术大手笔”、“走上新的道路”、“斗士风采”(上下)、“血染的诗篇”十章。书后附有《闻一多年谱》及参考文献目录。全书共19万字,配有150余幅珍贵图片,其中闻一多父亲闻邦本、浠水新屋图、晋宁故居、西南文献研究会讨论会记录、1944年云南各界纪念护国起义大会筹备会签名簿等,以及闻一多的部分学术手稿,均为首次公布。

  《闻一多画传》出版后,2010年7月台湾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这部书的修订版,并成为台湾出版的第一部系统表现闻一多生平事迹的普及性读物,书名更为《闻一多:涅盘的凤凰》。台湾版的这部书,内容增加了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中心保存之《蒋介石日记》手稿有关李闻惨案和闻案善后部分,及2009年11月24日在台北举行的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等信息与图片,使这部书的史料价值进一步得到丰富。

  进入十年来的第二个年头,2006年7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闻立雕、杜春华合著的《闻一多图传》。作者在《后记》中介绍这部书的特点时说:“关于闻一多图书已经有不少了,仅传记体裁的就有好几本,本书虽然也称为‘传’,但和那些大部头的传记著作不同,是一本带有普及性的图文并茂的读物,基本上是按照历史的顺序,通过一桩一桩具体事物的叙述来介绍闻一多其人。书中所述,都力求真实、准确,除我们耳闻目睹、亲身经历者外,还参考了若干关于闻一多的著作和文章,有根有据,查有出处,即使是对专门研究闻一多的专家、学者来说,也有相当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这番话是作者的谦虚之词,实际上作为闻一多次子的闻立雕,不仅掌握着鲜人知晓的史实与细节,而且还是许多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人,这些在书中比比皆是,势将成为今后闻一多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在闻一多的故乡,浠水县闻一多中学策划编辑的《亲属回忆闻一多》,于2009年7月出版。该书是亲属回忆闻一多文章的汇集,内容包括18篇回忆、2篇报告,1篇采访记录。其目录为:高真口述、闻铭整理《一多牺牲前后纪实》,闻展民《哭四弟一多――一封血写成的家书》,闻家驷《吕端大事不糊涂――回忆一多兄对我的教诲》、《做个有骨气的人――追忆一多兄》,闻立鹤《怀念我的父亲――闻一多》,闻立雕《天伦温馨情――忆父亲同我们在一起的若干片段》、《忆父亲在抗日战争中的若干片段》、《难忘父亲深夜的背景和刻刀声》,闻立鹏《哀歌――献在父亲闻一多的墓前》、《父亲和美术》,闻立鹏、闻铭《回忆我们的父亲闻一多》,闻铭《祭诗――为爸爸妈妈合葬而作》、《忆海拾穗――怀念父亲闻一多》、《父亲和母亲的婚事》,闻惠羽《重读<金色的太阳>》、《失学·题词·血土――难忘的司家营和西仓坡》,王子光《无尽的哀思》,闻立雕《在闻一多中学师生学习会上的报告》,闻黎明《在闻一多中学全体师生大会上的讲话》,王佳《闻一多先生青少年二三事――访闻钧天先生》。闻立雕特为这部书撰写了序言,文中说:“本书是一本回忆、纪念性的文集,虽然不像传记那样详尽、系统、全面,但作者都是父亲的亲人,字里行间渗透着滚烫的泪与情,感人至深。素材都是来源于个人的亲身经历与接触,内容涉及面较广,有政治斗争,国家大事,也有日常生活中一言一行的追忆和叙述。前者固然意义重大,后者往往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精神,可以管窥一斑。总之,这些文章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帮助读者对闻一多其人有更多更深的了解,相信闻一多中学的师生们阅读之后会有所收获和启迪。”

  浠水县因诞生了闻一多而引为自豪,1987年建立的闻一多纪念馆长期以来在宣传闻一多方面做出重要贡献。2013年9月,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纪念馆王锦华、吴龙辉编著的《闻一多纪念馆》。占地15亩、建设面积2000余平方米的闻一多纪念馆,坐落在湖北省浠水县城,建筑为仿古庭院、园林环境。目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三级博物馆、民盟中央盟员教育基地、国家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观众11万人次,在全国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中享有盛誉。《闻一多纪念馆》用历史照片与实景图片,介绍了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斗士的一生,同时也介绍了闻一多纪念馆的历史沿革、馆藏精品、馆区景点、陈列展览,是一部通俗易懂的优秀普及性读物。

  传记类专书

  同样在“十年来”的第一个年头,2005年3月同心出版社出版了谢泳的《重说文坛三剑客:血色闻一多》。由于作者在这部书中大胆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使其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该书共18篇,分别为:乡绅子弟、清华出身、校园文化、早熟的思想、五四情结、走上诗坛、到美国去、大江学会、教授生活、“新月”成员、重返清华、离开北平、长沙临大、走到昆明、性格分析、经济分析、交友分析、惨遭暗杀。谢泳是位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学者,在西南联合大学等现代知识分子研究方面成果颇多。《重说文坛三剑客:血色闻一多》在史料上,除大量使用了闻黎明、侯菊坤编著的《闻一多年谱长编》外,还利用了相当一批与闻一多有间接关系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材料的解释与分析,对闻一多及同时代学者的生存环境、性格特征、思想变迁等方面,做了若干探讨性的思考。该书具有画传特点,全书配有大批照片,除少量间接的背景、师友照片外,其余近百幅照片全部取自闻立雕、杜春华、闻立鹏、闻黎明编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

  2009年9月,笔者的父亲,时年82岁高龄的闻立雕经过多年准备、精心创作的《红烛:我的父亲闻一多》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在多种闻一多传记中,这是唯一以第一人称写作的作品。闻立雕是闻一多的次子,闻一多殉难时,他已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对许多往事记忆犹新。在他的笔下,有许多来自亲见、亲历、亲闻的材料,故具有相当权威性,是了解闻一多的最直接史料。正如闻立雕在《前言》中所说:“本书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撰写的一本传记,所不同的是,我是以闻一多之子的身份,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其中不少材料的来源就是我的记忆,所以又有点像回忆录。父亲牺牲时,我已经18岁,许多事情记得比较清楚,我早就有把记忆这点‘私产’整理成文字的想法,但近20年来一直受许多杂事的牵扯,再加上主观上抓得不紧,上了马却没下马,心里总像欠了一笔债一样。如今已经年逾八旬,余生不多,非常担心还不了债会成为终生遗憾。今年是父亲诞生110周年,为了表示对父亲的缅怀和纪念,奋力加油,终于脱稿,夙愿实现,庶几可以自慰。”

  研究类专书

  这里,不妨将“十年来”稍稍提前一个月,因为2004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江汉大学文学院吴艳的力作《壁垒间的桥梁——闻一多与艾略特诗论启示录》。吴艳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师从《闻一多评传》作者刘烜教授学习文艺创造心理学,由此走上比较文学研究之路,并将重点放在闻一多与艾略特比较研究方面。1999年以后,吴艳相继完成《在先锋与传统之间——艾略特闻一多诗歌诗论的比较》、《现代/传统的顺应与互动——艾略特闻一多诗歌诗论的比较》、《“动态环路”的文学研究方法——由闻一多艾略特诗学的比较说起》、《闻一多诗学中的“多元意识”》、《“一”与“多”的环路运动》等论文,而《壁垒间的桥梁——闻一多与艾略特诗论启示录》正是她在此基础上获得的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之最终成果与积多年研究心得的结晶。关于为什么选择艾略特与闻一多诗歌诗论比较这个题目,作者说因为“艾略特与闻一多都是伟大的诗人,又都是颇具影响的理论批评家”,他们诗学的内容也都涉及“古典文学的研究”与“对现代诗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并在这两个领域之间穿行。同时,他们“以现代诗的创作为实验,又从理论上探索了现代诗及其隐含的传统与现代的问题,表现出对传统与现代的深刻认识和恰当把握”。(第一章导语)作者抓住了这一现象,试图考察艾略特与闻一多“诗论中表现出的微妙而复杂的理论姿态——涉及面对先锋与传统这个世界文学与文化的难题所显示的困境和跨越,进而探寻其中蕴涵的理论思想上的意义,以及对我们今后的理论建设所具备的启迪作用。”(《绪论》)作者经过研究,将艾略特与闻一多新诗理论的价值归纳为三点:“一是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独特姿态,即在传统与现代的壁垒之间达成的多种桥梁;二是对传统与现代的顺应/互动作用的体认与识见;三是复杂性地面对传统与现代问题,充分认识传统与现代的有序中潜存的无序性。”作者认为,“这三个方面的诗学价值,分别指向理论现象层、理论思维方法层和理论思维范式层”。(《后记》)

  2005年1月,同样也是“十年来”第一个年头的第一个月,一下子出版了两部闻一多研究专著,一部是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和文津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广州大学中文系刘介民教授所著的《闻一多:寻觅时空最佳点》。在这部列入乐黛云主编“跨文化沟通个案研究丛书”的专著中,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意义,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中西文化相互交流、渗透与应和的整体景观,因此有必要从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发展大趋势这一视角,对闻一多开展较为全面的研究。该书探讨了闻一多的学术人生,从家乡到清华,从国内到国外,从诗人到学者,从文化研究到现实斗争,从他的传统文化修养到西文现代文化浸润,从对中西文化的情感体验到文化的思考、批判、扬弃、建构,从而展示了在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闻一多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现代诠释及吸收西方文化的经验和教训,考察了闻一多在美的规律中寻求共同美学据点所作的努力,以及为建设未来世界新文化作出的贡献。该书由“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坐标上”、“中西文化的宁声馨儿”、“异质文化的探索者”、“文化思想的开拓者”、“诗与学术的审美者”、“新诗理论的开创者”、“新诗创作的巨擘”、“学者的书斋生涯”、“感时忧国人生路”等章组成。

  另一部同年同月问世的闻一多研究专著,是济南出版社出版的青年学者潘皓所著的《闻一多:跨文化求索中的诗化人生》。这部书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书中将闻一多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会的语境中,考察其文化心理的形成、文化人格的塑造,研究其中西文化观以及文化选择,并且从跨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视角进一步探究作为诗人、学者与斗士的闻一多,使全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潘皓在山东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时,师从高旭东教授,而高旭东是闻一多的学生孙昌熙的弟子,经常听到孙昌熙讲述闻一多的事迹与治学经验,高旭东就是带着这种感情指导潘皓完成了学位论文,并为该书撰写了序言。序言称赞《闻一多:跨文化求索中的诗化人生》说:“闻一多研究的成果很多,即使从比较文学或者跨文化的视角研究闻一多的,本书也不是第一部,但是在我看来,将来的闻一多研究史会淘汰许多重复的没有新意的闻一多研究论著,而本书则不会被淘汰。”序言在评价这部书时写到:“在一些闻一多研究论著中,跨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的视角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点缀,而在本书中则构成其实质性的内容,这就是将闻一多放在中西文化冲突与融会的语境中,考察其文化心理的形成、文化人格的塑造,研究其中西文化观以及文化选择,并且从跨文化与比较文学的视角进一步探究作为诗人、学者与斗士的闻一多,使全书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更难得的是,本书跨文化的宏观研究视角是建立在大量的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精彩的文本分析之上的,而且也没有像一些大而化之的论著一样,抹煞研究对象的个性;恰好相反,闻一多与梁实秋的个性差异以及后来的不同选择,正是其文化人格的差异造成的。这样,理论就不是一种点缀,而是阐释的必须。可以说,本书是站在当代理论的前沿,对闻一多这一文化个案进行了富有创意的精辟分析。”

  2009年,闻一多研究专著渡过了一段时间的积累,猛然涌出了三部专著。一部是4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常熟理工学院许霆教授著《闻一多新诗艺术》。这部25万字的专著,是作者20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晶,全书除“导论:开辟中国新诗发展的自觉时代”外,由诗史地位、艺术思维、抒情基调、艺术构思、幻象特征论、化丑为美论、戏剧化例释、韵律特点论、音乐美新论、脚镣说新论、绘画美新论、建筑美新论、语言特征论、体式革新论等14章组成。作者认为,闻一多的新诗创作和理论,在百年中国新诗发展历程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从1919年开始新诗创作至1928年《死水》出版的8年,是中国新诗在经历了初创期的幼稚以后,开始转入全面建设的历史阶段。其间,一批诗人在反思初期新诗创作和理论的基础上,推动“新诗辟一第二纪元”,导引着新诗的历史由注重“白话”到注重“诗”的转变,开辟了新诗艺术探索的自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闻一多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为新诗的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作者还认为,闻一多的大批诗学论文,在新诗创作和新诗理论的结合上显示了新诗发展的实绩,奠定了他在新诗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书中,作者全面论述了闻一多在新诗演进中的重要地位,从闻一多新诗创作和理论的有机结合和闻一多超越前人和启示后人的自觉结合这两条线索展开,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还原闻一多创作和诗论的审美特征和思维品格。作者还根据英国学者布尔顿的理论,把闻一多诗歌艺术探索的内容分为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理性形式主要指思维逻辑、情感模式、意象生成、主体幻象和章法格局等;感性形式主要指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以及语言特征、体式特征等。

  2009年出版的第二部闻一多研究专著,是7月由中国文化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李思乐著《学闻一得》,它由闻一多其人、闻一多其学、闻一多其诗、学闻余韵四个部分组成,书前有闻立雕所做的《序言》。这部书的成书过程令人感动,作者在《跋》中回忆他踏上闻一多研究之路的经过时说:1948年冬从族兄处看到《文艺生活》杂志,内中王懿(许师谦)的《闻一多的道路》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烙印。第二年春天,他又在堂嫂处得到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后来,作者从山东到了长春,这本杂志和诗集伴随着他进入了东北师范大学。李思乐是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时的助教何善周先生的及门弟子,因此是闻一多的再传弟子。何善周知道李思乐喜爱闻一多的作品,特送他一本《闻一多纪念文集》,使他受到闻一多精神的感召,走上闻一多研究之路,不仅编写了《闻一多先生年谱》,还从事了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著作的整理。《学闻一得》汇集了作者在闻一多研究中写下的多篇文章,篇篇凝结着作者对闻一多的深厚感情,显彰了其在治学之路上的思考与心得,正如作者在《跋》末所写:“我年届八十,重病在身,来日无多,免得早无所求,留下这点鳞爪,不外想告诉后人,我是怎样走过研究‘唯美的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道路的”,“只是为了告诉读者,书和导师,就像巍然屹立的灯塔,光芒四射,时刻照耀着人们前进的路”。

  2009年出版的第三部专著,是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卢惠余副教授积十余年之心力完成的《闻一多诗歌艺术研究》,11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书2012年5月荣获中国大学出版社第二届优秀图书奖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下,按照《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优秀教材、优秀学术著作、优秀畅销书)评奖办法》,经评审专家组初评、复评和评审委员会终审,最终从100家大学出版社参评的1616种图书中评选出来的。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发布的“评选结果”公告称:“本届获奖图书主旋律突出、导向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较高的思想和质量水平,是作者和高校出版工作者辛勤劳动创造的优秀作品的集中体现,是我国高校出版社近两年来实施精品图书工程的最新成果,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备的精品图书。”《闻一多诗歌艺术研究》能够获此荣誉,是学术界对这部专著的认可。书前提要中说:“该书除引言与附录外,主体部分分为创作论、诗学论、诗法论、渊源论与比较论,共5章22万字。主要围绕闻一多诗歌艺术这一课题展开逐层论述:首先从闻一多诗歌作品的文本细读入手,探索其诗歌创作思想艺术的嬗变历程:早期作品多为人生感悟的形象化抒写,中期则是炽热情绪的浪漫式倾诉,后期转为深沉思情的艺术性表达,进而初步理清闻一多诗歌思想感情变化发展的内在机理,比较准确地呈示出每个发展阶段的艺术个性特征。然后,由诗歌创作现象进入诗学理论层面,着重阐述闻一多早期的诗学新论‘幻象说’、中期的重要诗论‘格律论’以及中西诗艺的‘融合观’,揭示出闻一多诗歌艺术生成与发展的内在基因与理论支撑,使研究上升到理论层次,从而突显出闻一多诗歌艺术的理论贡献。以此为基础,再结合其诗歌作品与诗学理论具体剖析闻一多诗歌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如意象艺术、象征笔法、情感张力等,从诗法这个视角进一步窥探闻一多诗歌艺术世界的奥秘,使人们对闻一多的诗艺技巧有一个具体形象的认识与把握。在对闻一多的诗歌创作、诗学理论、诗艺方法进行本体研究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思路,在较为广阔的比较文学视野中探寻闻一多诗歌艺术与外部文学世界的渊源关系,着重研究诗人与中国传统诗艺、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意象主义等重要诗潮的各种联系与主要影响以及扬弃与创新之处。最后,再选择几位与闻一多同时代并具有某些联系与相似点的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李金发,分别从浪漫诗风、格律形式、象征诗艺等几个侧面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从而进一步彰显闻一多的诗歌艺术个性及其独特审美价值。”这部书正是通过以上相互联系的五个层面的阐释与论述,立体化地展示了闻一多诗歌艺术世界的完整风貌与内在结构,并对过去研究中的某些空白点与薄弱处以及一些尚需拓展与深化的空间,作出了可喜的学术贡献。

  2010年,同样出现了三部闻一多研究专著,一部是这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罗先友著《从文学到文化的跋涉: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这部书,是作者2008年在暨南大学获得文艺学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书中,作者对闻一多新诗理论的全部37篇文章及闻一多关于古典文学研究的数十种原著,一一做了梳理,并作出了自己的判断。虽然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闻一多的古典诗歌研究成果就不断被有识之士青睐,郭沫若甚至赞为“不但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但从方法论角度来全面研究肯定闻一多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及其价值的,这部书应属于第一批著作。这部书出版后,2010年7月3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刘勇的书评。书评认为:闻一多诗学不但具有独特的现代性意义,而且富有深广的古典文化蕴含,从文学到文化的跨越是闻一多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和学者的重要特征。因此,如何解读闻一多的多重价值,是学术界公认的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罗先友博士新近所著《从文学到文化的跋涉: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一书,正是在这一方面对闻一多研究做了探讨和推进。书评认为这部书的最大特点是“求真”,称其为是近年来闻一多研究中的一部功底扎实、溯源求真的学术著作。例如,书中认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其新诗理论中的现代意识和古典诗歌研究中的现代手法两个方面,前者包括自觉借用西方理论改造传统诗学,构建中国现代诗歌理论,以及把准了新诗的发展方向,提出新诗“做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观点等;后者包括跨文学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文学比较和文化比较,科学、艺术两种思维和两种语言交错运用等三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作者归纳出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四个特点,即世界性、科学性、批判性、断裂性。在本书的附录中,又精确表述为:世界视野与科学思维是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基本内涵,断裂是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特色,民族性要求是闻一多诗学现代性的终极目标。书评说这些显然是对正文的进一步提炼,亦可佐证该书的求真本色。因此,《从文学到文化的跋涉: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的丰富阐述和独到见解,再次使人们感受到闻一多这座中国现代学术“富矿”的深厚蕴含。

  台湾学者也不让人后,2010年9月,台湾成功大学侯美珍副教授的《闻一多〈诗经〉学研究》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台湾著名中国经学史研究家林庆彰教授主编的选择极其严格的《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侯美珍是笔者相当熟悉的台湾青年学者,早在20年前的1994年11月,笔者收到从台湾寄来的一封信,写信者自我介绍说她是政治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侯美珍,因为写学位论文《闻一多的诗经学研究》,读了《闻一多全集》和我编写《闻一多年谱简编》,希望得到我的帮助。那时,大陆与台湾长期隔绝的状态刚刚打破,两岸达成的“九二共识”不过才三年,虽然已有台湾老兵回大陆省亲,但毕竟来者多往者少,所以我感到有些吃惊。不过,笔者很高兴在台湾被认为“赤化”的闻一多能够受到学术界的注意,于是尽可能的回答了侯美珍提出的问题,而侯美珍也于1995年8月寄来了她的硕士论文《闻一多的诗经研究》。2004年7月底,我第一次访问台湾,先是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接着在中央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访问了两个星期。其间的一天,侯美珍特从外地赶来与我会面,之后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2009年11月24日,“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台湾大学校友会馆召开,侯美珍专程从位于台南的成功大学赶到台北参加会议。那年我在台北逗留了两个月,曾与三位朋友一起做环岛游,在台南就住在侯美珍家里,她开着车带我们参观了成功大学校园,游览了多处名胜古迹。交谈中,我知道她仍在继续做闻一多的诗经学研究,只是没想到《闻一多〈诗经〉学研究》历经20年磨砺终于出版了。

  与大陆学者相比,台湾学者更容易超越意识形态,更重视独立思考,更倾向研究传统学术。侯美珍在书中提要里说:“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晚年思想左倾,热衷于政治运动,遭暗杀而死,又成为大陆至今颂扬的斗士。因为政治因素,在台湾,罕少有人留意闻一多:而大陆热烈颂扬的氛围,往往也造成对闻一多学术研究评价的偏颇。本论文以闻一多的《诗经》学为研究的主题,企图根据最新的史料,以客观的立场来重估闻一多《诗经》学的成就。”《闻一多〈诗经〉学研究》由六章组成:第一章从闻一多学者的角色辨析入手,认为以往研究者受闻一多晚年自白的影响,混淆了学者与斗士时期的角色。第二章考证了早期的书信,认为闻一多成为古典学术研究者,出于兴趣、能力与生计的考虑。故除为其学者的角色重新定位外,并藉以凸显大陆学界研究闻一多的迷思。第三章介绍和分析了闻一多接触佛洛伊德学说的经过,与援佛洛伊德性学说解诗的论点、立说背景,分析了这种方法说诗的影响、得失。作者认为,此种解诗方法有开拓眼界之功,但恐过于相信佛洛伊德性学说的科学性,导致在文本的阅读有所不足,缺乏思辨,其说多有附会。第四章主要辨正了闻一多的《诗经》时代嫁娶正时论,认为毛、郑等学者或主秋冬,或主仲春为嫁娶正时,闻一多异于旧说,以春、秋两季为嫁娶正时。作者考察了旧说及闻一多的新论,以《春秋》经记载嫁娶四季皆有,且分布均匀等证据,而定《诗经》时代应通年听婚。第五章专论《诗·新台鸿字说》一文,认为《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的“鸿”字,旧解为鸟名,闻一多以为当解为蟾蜍。虽然此说甚为风靡,许多学者都舍旧解而信从此论,但透过对闻一多论点的辨析,认为以此说无法通解古籍,且闻一多所论证据薄弱,不可骤信,故当依旧解释作鸟名为宜。第六章结论,重申作者在《绪论》中强调的研究立场,认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不愧为一大家,然也受到当时大胆、率断的学风影响,而有失谨严,郭沫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夸奖,实过于溢美;后学必须以考而后信的态度,“批判地继承”闻一多之创说,方是正途。2015年元旦,笔者收到侯美珍来信,信中一是祝贺新年快乐,二是说她晋升教授了。笔者猜想,在她晋升教授的学术成果中,《闻一多〈诗经〉学研究》应该发挥了一定作用。

  2010年10月,青年学者刘殿祥的《闻一多〈死水〉论》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笔者与刘殿祥也很熟悉,笔者认识他时,他还很年轻,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如今已是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的副教授了。刘殿祥的硕士学位论文写的就是闻一多,毕业后到山西大同大学任教后,又在职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的文学博士学位,学位论文仍是闻一多研究。在攻读学位期间,刘殿祥一直没有离开闻一多研究,1997年,他编选的《闻一多代表作》由华夏出版社初版,2009年再版。2000年,他与张巨才合作的《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从书中内容与行文来看,我很清楚主要部分是刘殿祥所执笔。《闻一多〈死水〉论》专门论述闻一多的诗歌集《死水》,依照《死水》诗集的内在逻辑结构,在诗歌细读中阐释闻一多的精神历程和诗集意蕴。闻一多的《死水》共收新诗28首,作者认为闻一多在诗集编排结构上颇具匠心,总结出“序诗《口供》——抒情诗——哲理诗——(从内在情思向外在现实)过渡诗《心跳》——现实诗——诗集之结《闻一多先生的书桌》”,在艺术上呈现为一个严密的结构,展示了诗人自我的精神历程和精神结构。《闻一多〈死水〉论》就是在发现这一独特的艺术精神结构基础上,详细读解每一首诗的意蕴,探询各部分及每首诗之间在情感、思想、艺术精神上的逻辑关联,由此分析闻一多的整体精神结构,并指出闻一多在《死水》中所表现的这一结构在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中具有相当的典范意义。

  2011年1月,同样凝结着思考创新的力作,并肯定会成为闻一多研究重要参考书的《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由线装书局出版,作者是广东海洋大学李乐平教授。李乐平也是笔者熟悉的学者,他开始研究闻一多时,曾写信向笔者寻找闻一多资料与线索,只是由于他远在广东省湛江市,彼此见面机会不多,但往来通信却十分频繁。李乐平是位十分勤奋的学者,只要稍微留心一下十年来的闻一多研究,就可以看到不少核心刊物都有他的闻一多研究论文,其出现频率在闻一多研究行列中可谓遥遥领先。

  《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是作者完成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07年社科基金课题的最终成果,书中运用文化学、社会学和比较研究、艺术分析及逻辑分析等多种方法,以详实的资料,将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形成过程,置于转型时代的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大背景下,考察了其文艺思想及世界观发展的阶段性与内外因素,梳理了从“艺术的忠臣”转变为“人民的忠臣”、从绅士型知识分子转变为精英型民主斗士的发展脉络。结论中,作者认为闻一多从前期执著追求艺术之唯美主义的“效率论”,转变为后期坚定追求艺术之功利主义的“价值论”的历程,在当时知识分子中最具典型意义,是一位永远也被“说不尽”的知识分子。而且,闻一多身上表现的复杂性,不仅有助于从他这个“金银盾”中反映出众多内涵,也给后人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全书25章,30万字,三分之二内容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多种核心刊物,其中有的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华读书报》转摘或转载。文中的若干章节与创新观点,曾相继在数次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过介绍,而作为阶段性成果的一些论文也多次获得不同级别的政府奖和学会奖。《从文学到文化的跋涉: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一书的作者罗先友,特为该书写了题为《闻一多留给今天的思考》的书评,2011年3月27日刊登于社会科学界权威报纸《光明日报》学术版。

  2011年5月,由陈国恩、方精华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2009年11月20至21日由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主办、在武汉大学召开的纪念闻一多百年诞辰学术研讨会的论文选集。秘书处设在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闻一多研究会,是1985年5月成立的全国性学术团体,会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闻一多研究会举办过多次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后均出版了论文集,凡是进入闻一多研究领域的学者,无疑都会把这些论文集置于案头,不时从中获取各自需要的可贵资源。

  在闻一多基金会资助下出版的《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闻一多基金会理事长赵宝江、武汉大学校长谢红星、日本闻一多学会召集人铃木义昭、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孙党伯、孙玉石,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陈国恩等在开幕式、闭幕式及第二次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的讲话。第二部分为35篇论文和文章,分别为:牧角(竹下)悦子(日本)的《初唐时期诗人意识之形成――以闻一多〈四杰〉为中心》,吕进、周婷的《闻一多:新诗史上的杜甫》,俞兆平的《文化守成主义与闻一多中期美学思想倾向》,陈国恩的《论闻一多的信仰者心理》,李怡的《张力结构与闻一多的文化和文学选择》,逄增玉的《闻一多思想精神及其阐释的若干问题》,刘殿祥的《论闻一多的国学研究结构及其特征》,王桂林的《由“李闻并谈”到“朱闻共论”:伤逝的多重意涵》,刘丽文、谢筠的《哲人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与“轴心时代”理论》,陈欣、许祖华的《闻一多论原始舞蹈》,陈昭明的《闻一多与大学精神》,王泽龙、王雪松的《闻一多的诗歌节奏理论与实践》,罗晓静的《闻一多诗歌的情感与个人性》,黄群英的《闻一多诗歌的时代性》,陈爱中的《闻一多新诗学困境的语言学分析》,吴矛的《闻一多诗质论和诗形论的矛盾性》,罗先友的《论闻一多诗学的现代性》,卢惠余的《论美国意象派对闻一多诗歌创作的影响》,邹小娟的《论闻一多的译诗――以白郎宁夫人〈十四行诗〉为例》,陈茜的《闻一多与废名的新诗批评比较》,秦方奇的《闻一多在新诗奠基期的理论批评贡献》,史言的《闻一多新诗的色彩研究与孤独意识》,李雪的《乡关之恋――闻一多诗学之精神原型》,王强的《闻一多诗歌的庄谐张力结构》,杨永明的《论闻一多诗歌的意象营造》,马德翠的《论闻一多诗歌的小说戏剧化》,荣光启的《闻一多〈死水〉集的写作学意义》,周逢琴的《闻一多与“新诗戏剧化”》,陈建宁的《抗战时期的文人流徙与文化传播――闻一多和茅盾的比较》,陈卫的《评闻一多的新诗社团活动》,李光荣的《闻一多与民族原生态歌舞首演》,孙玉石的《〈九歌古歌舞剧悬解〉校勘录》,铃木义昭(日本)译《闻一多青年时的一封英文信》,闻立树的《人民英烈,青史长存――闻一多治丧纪事》,汪德富的《收藏罗庸手稿〈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先生事略〉纪事》。第三部分为第二届闻一多研究优秀成果奖名单,和闻一多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名单。作为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入选论文的条件是作者必须参加会议,因此有些优秀论文未能入选,因此不敢说这部论文集代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水平。尽管如此,由于这次会议仍然集中了不少中国的优秀闻一多研究者,这就使《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成为闻一多研究的又一次重要巡礼和展示。

  文艺类专书

  十年来,运用闻一多研究的成果,以文艺形式推动和宣传闻一多的精神和业绩,也是可圈可点的,其中令人注目的是梁晓声创作的闻一多电视剧本《缪斯之子》,2006年2月由中国画报出版社隆重推出。梁晓声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曾担任过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制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梁晓声创作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被公认为中国现当代以青春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长篇小说《雪城》,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年轮》等,均拍成电视连续剧,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晓声是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而闻一多早在1944年便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这一感情纽带使梁晓声对闻一多有了更多的了解,而闻一多的知识分子气质,也令梁晓声非常敬佩。梁晓声是带着使命感创作《缪斯之子》的。剧本完成后,梁晓声说他“觉得自己差不多是半个闻一多研究的专家了”。

  作为形象思维的文艺作家,感想和认识与学术教育界的研究者既有相同之处,也有特别之处。在《缪斯之子》的《后序》里,梁晓声极有感触的说:“我认为:闻一多的一生可划为三个阶段――诗人闻一多时期;文学学者闻一多时期;民主斗士闻一多时期。而不管哪一个时期的闻一多,都首先是一个爱国者闻一多。强烈的爱国情感,不管在哪一个时期的闻一多身上,都体现得真挚而又饱满,即使在他面对尖锐国是和复杂时局无所抉丛的情况之下,亦然。这是我极敬闻一多其人的一点。而不管哪一个时期的闻一多,都一直是一个诗心不泯的闻一多。即使在他成为民主斗士那些凶险四布的日子里,他也仍然同时是一个诗人。他在那些日子里为中国之民主前途所作的多次演讲,都更意味着是一个诗人为国家兴亡所发的呼号。政治上的闻一多,始终是一个天真的闻一多。但是古今中外,又有哪一个诗人在政治上不是天真的呢?屈原是天真的;李白是天真的;杜甫是天真的。闻一多的灵魂中,有屈原的孤哀;有李白的清高;也有杜甫的悲悯。这是我极爱闻一多其人的一点。”正是带着这一认识,梁晓声完成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剧本。

  综合类专书

  在十年来的闻一多研究中,大型纪念图文录《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是媒体报道最多的出版物。这部份量很重的图书由闻一多的嫡侄闻立树、闻立欣编纂,2007年10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书中运用大视野、多角度和全方位的笔法,精练记述了闻一多曲折而光辉的人生轨迹,基本囊括了近百年介绍、宣传和研究闻一多的各项成果。全书编入各类图片资料1000余幅,不少为首次发表。同时,还全文或节录了若干历史文献、纪念文章与研究论著,并撰写了全面系统的综合概述和条目说明。《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编排新颖、史料丰富、叙事准确、评介中肯、印刷精美,全书528页,大16开,精装彩印,是一本融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学术文化精品。舆论评价这部书时,认为它是近年来奉献给社会各界人士的一部大型作品,在总结闻一多研究与弘扬闻一多爱国主义精神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必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25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北京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分馆举行纪念闻一多诞辰108周年和殉难61周年暨《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出版座谈会。王汉斌、彭珮云、任继愈、金冲及、齐世荣、宁可、张静如、彭明、沙健孙、李荣胜、方厚枢、李凌、王子光、徐蜀、王煦华、孙哲、梁景和、李建平、黄国营等专家学者,和李公朴的女儿张国男、女婿王健,闻一多的孙辈闻黎明、高晓红、闻丹岩,吴晗的妹妹吴平等60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郭又陵主持,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致欢迎词,主持人宣读了有关单位和知名人士的贺信。与会者在发言中深切缅怀和深情忆念闻一多的爱国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同时,对《拍案颂》的出版意义、内容体例、编撰特色、印刷装帧等方面进行了评述,给予了高度赞许和诸多肯定。《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全书分为六章,各章目录为:一、民族之魂。二、卓越人生:1.乡情家世――浠水乡情、书香世家;2.华夏赤子――负笈清华、游美历程;3.多彩年华――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三、红烛光永:1.血溅昆池――李闻英烈、身殉民主;2.薄海同仇――抗议怒涛、悼念巨澜;3.追念心馨――一瓣心香、诗文缅怀;4.浩气丰碑――墓园馆像、遗爱人间。四、学域巨擘:1.传薪文汇――全集二编、名作选粹;2.翰墨遗珍――信稿存藏、题词寄情;3.艺苑奇芭――绘画传世、金石刻痕。五、典范千秋:1.传谱流芳――传记编年、忆念专集;2.百家论坛――各界评颂、纪研并举;3.学研硕果――论著兢出、教材育人;4.影视传媒――剧作刊行、影像演播;5.至美风骨――书画双璧、形象永立。《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的影响是广泛的,民盟中央把这部书分发所属各级组织,作为追念民盟先烈,发扬民盟精神的重要教材。

  无论什么研究,都离不开基本资料,闻立鹏、张同霞、闻丹青编纂的《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便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资料之一。这部书2010年12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印刷相当精美,装帧相当豪华,编者闻立鹏说与真迹几乎无二。《闻一多书信手迹全编》分上、下两册,线装,8开,共收入196件书信,时间由1916年至1946年,差不多涵盖了闻一多从17岁到47岁的生命过程。这些堪称历史文物的原件,早年部分为闻一多的侄子闻立勋在抗日战争逃避轰炸的艰辛岁月中精心保存,1946年转交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后,得到闻一多全家形影不离的守护。此外,梁实秋夫人韩菁清,闻一多的挚友游国恩、饶孟侃,也分别提供了各自珍藏多年的手迹原件,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馆、南京大学档案馆,提供了复印件或电子文件。为了使闻一多的书信手迹流传于世,编者付出了巨大心力,终于在闻一多诞辰110周年之际得到完成。中国的企业家,对宣传闻一多做出了贡献,这部书即是得到山东大地文化公司总经理张浩的资助,方顺利出版。

  上面介绍的专书,只是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遗漏之处在所难免。1990年10月,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过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的《闻一多研究述评》,书中对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闻一多研究做了宏观与个案结合的梳理与考察,是了解闻一多研究历程最重要的参考著作。笔者期待闻一多研究界也能仿照这种体例,对十年来或者更长时间的闻一多研究做以再研究,内容不只限于专书,还应包括学术论文和各种形式的著述,因为这也是闻一多研究领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Copyright © 2009-2022 闻一多纪念馆 鄂ICP备10013513号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

电话:0713-42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