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对爱国责任与文艺形式问题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7-04-06   来源:《闻一多研究动态》  

  1944年7月9日晚,西南联大学生团体新诗社举办诗歌朗诵会,参加朗诵会的20多人轮流朗诵诗歌作品中,每朗诵一首诗就展开讨论。会上,闻一多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时由王志华记录了下来,并在《一个诗歌朗诵晚会》中披露出来。这篇刊登在当年7月19日出版的昆明《扫荡报》“扫荡副刊”第143号上的文章,没有收入《闻一多全集》,但它反映了闻一多对于爱国责任和文艺形式问题的若干意见,故特录原文如下。

  由一首怀恋母亲和家乡面对都市有点反感的诗展开了辩论。一方面说这样的情调是不谐协,对于母亲的爱和对社会的爱是两回事,科学的分析它,这两样情感不应表现在一首诗里。另一方面都以为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青年对母亲对家庭的怀念常常很重,这种情感也不能厚非,是不必一定和国家民族的爱冲突的。导师说:人生本来有两段,一段是爱母亲,一段是自己独立,去爱自己的家庭和社会,脱离母亲是一个年青人很痛苦然而是必须的过程。中国社会太多苦难了,这是中年人老年人的责任。成年人应该把这社会弄得很好,不用青年人来关心。然而今天成年人没有尽了这责任,却要青年——虽然是在大学生,照常理还应该是爱母亲的——过早地脱离了母亲的怀抱去操心国家的事,这是很残酷的。但是不能责怪青年,这是成年人不好。由一首写明为朗诵而作的诗,因而提出了一个问题:诗是否可分为朗诵诗和非朗诵诗的两种?一部分人说根据语言和文字应是一致的这一原则,所有的诗应该都可以朗诵,目前还有一些人写诗很难懂,但是假如写甚么诗的时候都准备被朗诵的,那么渐渐便要把难懂的字都去掉了,因此提倡朗诵诗还可以改进文字。另一部分人则以为诗除了音之美外,还应有图画之美,有些诗却不必一定都能被朗诵的,而且诗如果只有音乐之美那就编乐谱好了,何必要诗,而且文字无疑的是比语言更持久些更典型些,就是因为能使人更深远地欣赏了解,不是一下子就过去了,诗就是这样。由于这争辩还牵涉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对象,诗和歌的起源和它们的关系,最后还是由我们的导师结论。他说:朗诵诗的对象,是大家,是许多人在一起,这样就能互相认识和团结,单是这一点已经应提倡朗诵诗了,而且朗诵诗尤其应该朗诵给人民大众听,应该是他们的,今天,尤其要强调这一点,所以更该强调朗诵诗。但是渡过了这个难关以后,今天需要热情呼喊需要简单有力的诗句的人民,到了那个时候,他们的水准将被提高了,他们的生活将较有好些了优裕些,应该为今日所唾弃的图画美的诗,那时将会兴盛起来。而且为了争取今天那些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总是偏执着‘诗应该是玄妙的’,他们看轻朗诵诗),所以为了改变他们,就应该采用他们的方式去说服。故此一直在今天图画美的也不可完全丢掉!

Copyright © 2009-2022 闻一多纪念馆 鄂ICP备10013513号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

电话:0713-42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