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纪念馆陈列展览

发布时间:2009-05-11   来源:闻一多纪念馆  

  闻一多纪念馆陈列展览分为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

  一、基本陈列

  闻一多纪念馆为基本陈列,有铜像、序厅、三个展厅。

  郭沫若在悼念闻一多的文章中曾经指出:“中国也快要天亮了,普天四海将要看见无数金的、石的、石膏的、木的闻一多。”今天,这一预言果然实现了。从华夏古都的北京,到西南高原的春城昆明,从东海之滨的青岛到九省通衢的武汉,到处都可以看到闻一多的塑像。

  闻一多先生生前非常热爱他的家乡,非常怀念他的家乡。抗战胜利后他曾经想到北平时先回家乡看看,但这个愿望因故未能实现。今天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竖起了先生的铜像,可以说他的遗愿终于实现了,他又回到了他可爱的家乡,他又站在家乡父老兄弟姐妹之中了。

  “伟大完美,形象永立”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祝贺闻一多纪念馆开馆的题词,恰好也是对这尊铜像的真实写照。闻一多先生手拄拐杖,风拂衫髯,凝视远方,铁骨铮铮的形象把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者风范和忧国忧民、刚正不阿的英雄气概绝妙地融合在一起,令人胸怀激荡,肃然起敬!基座上四季花团锦簇,一方面寄托了人们深切的悼念和沉痛的哀思;另一方面慰藉了先生引吭高歌“我要赞美我祖国的花,我要赞美我如花的祖国”的爱国情潮。在铜像周围,清泉井、羲之墨沼、陆羽茶泉、三水映衬;挺拔的青松、多姿的垂柳、蘑菇状的香樟、浮云般的翠竹,四面烘托。尤其像前一池一井,一方一圆,如两块仰天宝鉴藏日月、映苍穹,把闻一多挺拔身姿映衬得更加顶天立地,气冲霄汉!

  这尊铜像是我国当代杰出人民艺术家、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和中国雕塑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王克庆教授共同设计创作的,是由民盟中央、国家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规划小组共同捐资兴建的,它和刘开渠先生主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一样,永立天地间。

  铜像通高3.9米,其中像高2.5米,基座高1.4米,像全身为青铜铸造,基座为钢筋混凝土立方体结构,朴素大方,肃穆典雅。外表镶嵌墨玉花岗岩,黑里透亮,正面镌刻着原民盟中央主席楚图南书写的“闻一多”三个金字,阴刻阳文,赫然夺目。

  序厅——巨幅壁画《红烛序曲》,让人们置身于红烛生辉的艺术殿堂。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这是七十年前,青年诗人闻一多歌颂红烛的奉献精神的一声歌唱。这是中国新型知识分子自我剖析、自觉走上实现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一声歌唱。

  二十年代,闻一多用文学的激情歌颂红烛的烧蜡成灰而放出光和热的崇高品格,从生活中提炼创造出一个中国新诗的鲜明意象。四十年代,闻一多又用自己真诚正直的人生、悲壮的殉难,把新诗的意象转换为实实在在的生活真实。

  红烛是诗人、学者、斗士闻一多的真实写照。

  红烛是闻一多用生命创造的最典型的艺术形象。

  《红烛》是闻一多第一本新诗集的题名,也是其中序诗的篇名。红烛集中表现了闻一多为民族、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通高4米、全长14米的巨幅壁画《红烛序曲》。黑红金为主的色调,立刻把观众带入一种庄严、悲怆、激越的气氛之中。布满墙面的、默默燃烧着的红烛群落,以闪烁的光芒,引发出悲壮奔腾的烈焰,又渐渐变为昂首回旋、隐约可见的凤鸟,寓意凤凰涅般的崇高精神境界。

  黑发蓬松、口衔烟斗的闻一多,侧身回首,在变幻生发的火焰中显现,他神态自若,不像是告别亲人作永久的决别,却象是在家里迎接来访的客人;他目光深邃,不但埋藏着深重的苦闷与忧患,更内现着亲切深厚的期待与希望。

  在散发着楚文化庄严色彩氛围的黑红色调里,用沥粉堆金的传统方法,篆写了《红烛》序诗的全文。闪烁的金光把红烛精神境界更加升华,而两千余年前的古书体,作为一种艺术符号,神秘幽深,又带给观众一种古老文化气氛。这巨幅壁画是由闻一多先生的三儿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闻立鹏及其夫人张同霞教授夫妇二人合作的。序厅两侧墙面镶嵌着两组朱红色漆艺烛形灯,每组15支。参差有致的立体组合,温暖黄色的光照,象音乐的和声,有力的烘托着壁上平面的烛光,构成序厅的总体艺术气氛。

  序厅壁画正中地面,安放着一块巨大的大理石无字地碑,坚硬洁白的抛光石面与粗犷的侧面对比,略带青色水波纹路,恰似无垠的大海。错落置放的墨绿色松枝,散发着大自然质朴的青香。

  没有文字、没有篆刻,朴素的石碑寓意着闻一多的诗句:

  “我爱白石的坚贞、青松和大海”(《口供》象征着闻一多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本色和品格,象征闻一多坚贞的信念、宽广的胸怀。)

  没有文字、没有篆刻,朴素的碑上安放着一群真正的红蜡烛,黄铜的烛台把28支通红的蜡烛烘托得挺拔矫健。当观众亲自点燃一支支蜡烛,那闪烁、辐射的光焰,那缭绕上升的青烟,那壁灯的真实光影和画上虚空的幻象浑然一体。二十八支红烛如同太空中的二十八个星宿,象征红烛精神光照环宇。序厅的庄严悲怆气氛被推向高潮。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奉献精神更加升华,观众将在这庄严的气氛中得到一种总体的艺术感受,而步入展厅。

  红烛精神的序曲必将在观众心底发展变奏出更加宏伟的红烛颂歌。

  序厅总体设计、壁灯、地碑由湖北美术院唐小禾、蔡迪安、李宗海、周彤,湖北美术学院尚扬等合作。

  出序厅左侧门,走过一段长廊,至西侧第一展厅,由一展厅往北再走一段回廊,折而向东,便是一幢二层楼房,第二、三展厅分别在一、二楼。《闻一多生平事迹简史》总标题叫“千古文章未尽才”。这是郭沫若引用明末将领、诗人夏完淳的一句诗来痛悼闻一多。我们用它作题目,借以表达对烈士的深切怀念与惋惜之情。三个展厅其内容是:

  (一)“风华少年,佼佼学子”( 1899.11—1922.7),介绍了闻一多勤奋好学、初露才华以及他目睹武昌起义、经受“五四”洗礼等青少年学习、生活历程;

  (二)“华夏红烛,一代诗骄”( 1922.8—1928.8),介绍了闻一多在美国留学期间和归国最初几年的新诗成就和新诗理论的贡献;

  (三)“博古通今,学贯中西”(1928.9—1943年夏),介绍了闻一多潜心古籍,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以及其研究古代文学的造诣;

  (四)“拍案而起,血洒千秋”(1946.夏—1946.7),介绍了闻一多走出书斋,“追问青天”,为寻找“咱们的中国”而献身的光辉历程;

  (五)“精笔书画,游心佳冻”,精选了闻一多的52幅绘画,23帧书刊设计、38幅书法和62方篆刻作品,从而说明他的艺术成就。

  (六)“人民英烈,永垂不朽”,介绍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全国人民以各种形式缅怀烈士的活动和海内外研究闻一多学术思想的成果。

  整个展线共竖立了54块面积为2.4米×1.2米的白色展碑与18个高1米、厚0.4米、与展碑等宽的展台,此外,第一展厅有一尊1米见方的纯白色大理石“闻一多故居”浮雕;第二展厅有一间半面积为25平方米的“起居工作室”,它是仿闻一多生前在昆明居住的房间布置的。三个展厅中共陈列了各种文字237条目;照片、地图、绘画362幅;复印件136份;文物18件;其他实物120余件。最后是边长为2.4米见方的黑色大理石碑,碑上缀有北斗七星(按十万年后的北斗七星座标图排列),形式上与无字碑首尾呼应,和谐统一;内容上象征着闻一多精神永垂不朽,恰如北斗,千秋永照,永远是我们炎黄子孙的后继导向。展墙的设计,采用碑林式,一碑一烛,独到新颖,不仅寓意红烛精神贯穿始终,而且寓意闻一多是中华民族的一块丰碑。

  二、专题陈列

  1、《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图片展为长期的专题陈列,为流动巡回展览服务,闻一多基金会赠送。它曾先后在武汉六中、水果湖中学、黄石、浠水境内,周边地区的中小学巡回展览,受到好评。在武汉六中展览时,副省长王少阶同志亲自揭幕。

  2、由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主办,湖北浠水闻一多纪念馆协办的“闻一多先生生平事迹展”为短期的专题陈列。2004年12月11日下午四时,在澳门南光大厦二楼展览厅陈列。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人大前副委员长彭云、王汉斌、中联办副主任徐泽,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荣恪,闻一多先生家属代表闻立雕等参观了展览,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Copyright © 2009-2022 闻一多纪念馆 鄂ICP备10013513号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

电话:0713-42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