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闻一多加入民盟进行民主斗争历程
民盟黄冈市委主委、副市长陈少敏
闻一多先生从爱国诗人、知名学者到成为一名民主斗士,他的思想转变始于1943年,源于抗战后期蒋介石政府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否定、对独裁政治的宣扬,让追求进步、向往和平的闻一多对国民政府失去了信心。在“西南文化研究会”,闻一多先生经常与共产党人一起谈学术、议时政、谋斗争策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他说“在中国当前的政治情势中,要参加有组织有纪律的政治活动,只有参加共产党或民盟”。1944年秋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闻一多秘密加入民盟,成为一名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闻一多先生对民盟工作极为热心,1944年11月推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委员,参与创办了民盟机关刊物《民主周刊》,先后任编委、社长。《民主周刊》刊发了许多抨击国民党独裁统治、呼吁民主政治的文章,引领着昆明的民主运动,在政治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民盟的喉舌、昆明民主运动的号角。
1945年的“五四”纪念会,他走在游行的队伍中,与学生们一起振臂高呼“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府!”“取消特务组织!”等口号。发布《抗战八周年纪念民盟云南省支部宣言》,反对内战,要求成立联合政府。1945年欣闻抗战胜利,闻一多当即上街剃掉留有八年的长须,并联名十位教授致电蒋介石、毛泽东,及时提出对国是的主张,要求立即召开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治会议,共商如何成立联合政府,表达了对民主团结安定的期盼。1945年10月,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重庆召开,闻一多作为云南支部的代表,虽未能出席,但因其在民主运动中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仍被推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成为民盟中央领导集体的一员。
面对国民党反动派“一二·一”残酷的暴行,闻一多愤怒地痛斥“一二·一”是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他说:“四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闻一多依然频频出现在每一次集会演讲中、每一次游行队伍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把刺向敌人要害的匕首,每一次演讲都是鼓舞群众前进的响亮号角。炯炯的目光、破旧的长衫和一根白藤手杖,屡屡吸引着人们追逐的目光;激愤的情感,有力的语调和精彩的演讲每每抓住每一颗爱国者的心。随后,民盟云南支部举行社会各界招待会,他宣布民盟决心响应中共的号召,坚持“民主团结、和平建国”的立场,号召“各界朋友们亲密地携起手来,共同为反内战、争民主,坚持到底!”民盟和各界人士在昆明发起反内战万人签名运动,要求和平。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云南地下党人的调查和对民主运动的打击破坏。中统和军统特务到处张贴标语、散布谣言,说民盟与中共“勾结”,利用地方势力想夺取政权。南京国民政府密令昆明警备司令部、宪兵十三团,“中共蓄意叛乱,民盟甘心从乱,际此紧急时期,对于该等奸党分子,于必要时得宜处置。”拟定了逮捕、暗杀一批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列为第一名,闻一多为第二名。但是,闻一多并不惧敌人的恐吓和威胁,公开在《民盟的性质与作风》中说“今天我们要站出来,做活动与两极之间的积极的中间人。我们要明是非,辨真伪,要以民主为准绳来做两极之间的公断人。”7月11日晚李公朴先生遭国民党特务暗杀后,闻一多满腔愤懑发表《严重抗议》,深刻揭露了反动派的卑鄙伎俩,强烈抗议国民党法西斯暴行。整个昆明城到处笼罩着黑暗和恐怖。14日早晨,闻家就收到了特务的恐吓信。家人和朋友叮嘱为了安全,少活动,避一避,还买来西装,让他化装躲避,他说:“死,并不可怕!”怀着满腔的悲愤,坚持留在昆明,继续投入战斗。7月15日上午,在云南大学的至公堂李公朴追悼大会上,特务们扰乱会场、亵渎烈士英魂时,闻一多义愤填膺,走上讲台,拍案而起,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当天下午参加完《民主周刊》记者招待会,闻一多先生和长子立鹤回到西南联大西仓坡教员宿舍,行至距离宿舍十步左右处,预先埋伏在西仓坡附近的几个特务就对闻一多开枪了,闻一多身中十几弹,当即牺牲。
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历史不会忘记。毛泽东主席曾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表现了我们民主英雄气概。”“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民盟中央张澜主席赞扬闻一多先生是顶天立地的真汉子、伟丈夫,是全体盟员学习的榜样与楷模。
1947年1月6日,民盟一届二中全会在上海举行,纪念李公朴、闻一多及民盟其他殉难人员,会议决定,闻一多殉难的7月15日被正式定为“中国民主同盟殉难先烈纪念日”,纪念一百多位为民族解放而牺牲的民盟先烈。
为了不忘历史,民盟中央多次举行纪念活动。今年7月4日—7月6日,民盟中央在云南昆明举行纪念李公仆、闻一多殉难70周年大会。今天,我们在闻一多先生的家乡——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举行祭奠仪式、召开座谈会、举办闻一多先生诗词朗诵会等系列活动,目的就是歌颂英雄事迹,弘扬烈士精神,继承先烈遗志。我们广大盟员要认识历史,记住历史,要以闻一多先生为榜样,学习他热爱民盟、为民盟事业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操;学习他强烈的、执着的、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学习他无私无畏,视死如归,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