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游清泉寺留下千古名篇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曾在这里称帝

发布时间:2021-11-20   来源:楚天都市报  

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就是在清泉寺遗址修建的

遗留下来的寺名匾额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方俊

  湖北省浠水县闻一多纪念馆座落在浠水县城东偏僻的一隅,四周人烟稀少,因疫情原因参观者寥寥。谁会想到这里曾有一座千年古寺——清泉寺,一幕幕历史大剧在此上演: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徐寿辉在此称帝,建立天完政权;唐、宋诗人刘禹锡、苏东坡、王禹偁等在此游玩流连忘返,留下传世诗篇,最著名的莫过于苏东坡“休将白发唱黄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清泉寺原址建成闻一多纪念馆。

  11月16日,极目新闻记者来到这处见证历史沧桑巨变的地方。

  清泉寺位于浠水河畔,因清泉井得名

  16日上午天气晴朗,太阳晒得人身上暖洋洋的。出浠水县城往东步行大约10分钟,就到了位于清泉镇红烛路1号的闻一多纪念馆。

  红烛路是一条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闻一多的代表作《红烛》命名的路,闻一多是浠水县巴河镇人。黄冈市文史专家、闻一多纪念馆原副馆长朱兴中介绍,纪念馆占地15亩,是1988年在清泉寺遗址上修建的。

  走进纪念馆,可见一处倚山就势建造的颇为雅致的仿古建筑群,令人耳目一新。建筑与园林融为一体,粉墙黛瓦掩映在青山绿水及高大的树木间,庭院与景区相得益彰,曲桥、古井、雕像、石刻杂布其间各具风采。

  朱兴中说,历史上的清泉寺背倚凤栖山,面临浠水河,自然景色优美,文化底蕴浓厚,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游历打卡地。据浠水县志记载:“邑东二里有清泉寺。唐贞元六年(790年),凿地得井,洌而甘,故以名寺。”

  如今的清泉古井仍在纪念馆中,井边有一水池,池壁刻有历代名人留下的跟清泉寺有关的大量作品。不过,由于上游修水电站,浠水河改道,纪念馆前的流水不见了,只剩下干涸的河床。

  自唐代至清朝,千百年来,清泉寺以它鼎盛的香火,招来四海游僧驻锡,八方善男信女虔诚拜佛;她背山傍水,坐北朝南,又以灵秀而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的人文景观,吸引了历代数不清的文人名士邀约云集,寄情山水,奋笔书怀,泼墨吟啸,写出了许多名篇佳作。其中较早的有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七言绝句《游清泉寺》:

  珠圃邀欢兴未赊,赓诗煮茗坐莲花。

  上人我亦忘机者,欹枕相将到日斜。

  据考证,这是刘禹锡于长庆四年(824年)夏,由夔州(今四川奉节)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途经蕲水,游历清泉寺时即兴而作。历史上浠水一直叫“蕲水”。

  闻一多纪念馆馆长吴龙辉介绍,宋代诗人王禹偁曾写诗盛赞“浠川八景”,其中清泉寺美景独占其四,分别是清泉梵响、陆羽茶泉、羲之墨沼和凤顶当空。由此不难想像清泉寺及其周围地区昔日繁华与壮观的景象。

  休将白发唱黄鸡,苏东坡留下传世名篇

  自唐代以来所有跟清泉寺相关的文艺作品中,名气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数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填的词《浣溪沙·游清泉寺》。浠水县志载全文如下: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余将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浠水)麻桥人宠安时善医而聋。安时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余戏之云:‘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廓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羲之)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极饮而归。”

  这篇富于情韵的文字,不仅描写了春暖花开时节清泉寺洁净幽雅的环境,重要的是作者借景抒情,激越高歌人生应当乐观进取,奋发向上;揭示了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其词脍炙人口,千秋传诵,也让清泉寺播誉神州。著名老中医庞安时也因这首词医名更盛,浠水城北如今建有一条道路名为“安时大道”。

  朱兴中指着门前干涸的河床说,前些年,纪念馆前还是有河流的。历史上此处的河水很深,河床很宽,清泉寺前有很大的码头,清泉寺一带曾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游客众多,许多游人是乘船来清泉寺的。

  徐寿辉在此称帝,建立天完政权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很多年,到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8月,罗田县布贩出身的徐寿辉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利用白莲教组织民众起义,10月攻下蕲水,见清泉寺是块繁华的风水宝地,遂在部下的怂恿下半推半就地建都称帝,国号天完。于是,清泉寺被徐寿辉装扮成皇宫。

  从至正十二年正月起,天完政权相继遣军四出,分攻州郡。起义军一路溯江、汉而上,一路沿江而下,至江州(今江西九江)南折入赣;另一路南下湖广,远至全州、柳州、静江(今广西桂林),旋自江西转战江浙及福建。谁知欲速则不达,由于兵力分散,各队伍间不能互相呼应,攻取之地大多未能建成巩固的根据地,到至正十三年末,逐渐被元军各个击破。

  1353年12月,元军攻克蕲水,徐寿辉等遁入黄梅山等地。到1359年年底,渐渐坐大的陈友谅逼迫徐寿辉徙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次年五月,徐寿辉被陈友谅杀害,至此,以徐寿辉所建的天完政权覆亡。

  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9),和尚出身的朱元璋重视佛教,各处禅林寺宇得以复兴。而蕲水人犹识清泉故址,据浠水县志记载,宏治十三年(1500),蕲水知府卢睿重建清泉寺,前有天王殿,中有大雄段,后有毗卢殿,左有无量殿,两侧还有斋房,卧室散十间,集僧100余人。后来,朱其至在《清泉寺碑》文中感慨说:“可谓宝月重圆,金篦再映,实乃浠川之鸿举,震旦之硕观哉!”

  明末崇祯年间(1628—1644),清兵入关,无庙不焚,而此寺独存,引为奇观。

  庙堂变学堂,原址修建纪念馆

  1945年至1949年,清泉寺改办了“浠水简易师范学校”。其时,佛教改文教,庙堂办学堂。据悉,浠水简易师范学校曾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

  解放后,清泉寺一度成为粮仓、酱园厂。

  朱兴中介绍,1962年因战备需要,清泉寺一度作过国家战略盐库,因为当时食盐曾是战略资源。这里存放了大量的食用盐。当盐的战略地位下降后,这里降格为普通盐库。“文革”中古寺因风吹日晒加上盐的腐蚀全部倒塌。1986年浠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在此修建闻一多纪念馆,并于1988年元月28日奠基,从而真正结束了清泉寺1198年的兴衰史。

  如今,历史的峰烟已然散尽,清泉寺也已变了模样,只剩下纪念馆后山坡上竖着的一块宽174cm、高80cm的横幅白色大理石寺名匾额和两块文字不全的石碑,这是古寺存留下来的仅有的遗迹。其中,匾额上“清泉寺”三个字阴刻阳文,字径约高60cm,宽45cm,笔力刚劲雄健,字体隽秀挺拔,已无从考证何人所书,何时所刻,人们只能从这壮丽的匾额文字中去想象它昔日清泉梵响的辉煌。

Copyright © 2009-2022 闻一多纪念馆 鄂ICP备10013513号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

电话:0713-421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