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使臧克家成为著名诗人

发布时间:2009-12-24   来源:  

  山东大学退休教授、著名诗人臧克家之子臧乐源:谨以此文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

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臧克家

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学生臧克家

  在山东大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让师生津津乐道略带传奇色彩的故事,就是出了一个数学零分的杰出学生臧克家。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主考老师闻一多的赏识,破格录取了他。更重要的是,闻一多对臧克家精心培养,这是臧克家成为著名诗人的关键。

  闻一多从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臧克家

  1930年,臧克家报考国立青岛大学(1932年改为国立山东大学)。因他投笔从戎,去武汉参加大革命了,高中数学几乎没有学,以至于高考数学得了个零分。可是,他的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得到了时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主考老师闻一多的赏识。评分极严的闻先生,给这三句杂感打了高分,并破格录取了他。这正如臧克家所说:“闻先生从三句杂感中发现了我,欣赏了我,给了我全体考生里国文的最高分——98分,使我这个数学吃了鸭蛋的考生被青大录取了。”

  闻一多从三句杂感中发现了、欣赏了臧克家什么呢?这三句杂感有什么内涵和特点呢?闻一多先生只给了高分,没有留下对三句杂感的评语资料。好在臧克家自己有些解说,可作为我们研究的依据。臧克家说:“这三句杂感虽然短小而内容却不简单。它是我尝尽生活的苦味,从中熔炼出来的哲理,也是我在武汉大革命失败之后,极端痛苦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结晶。闻先生欣赏这三句杂感,看透了我的心。”

  三句杂感有生活味、哲理味、文艺味

  这三句看似平淡的杂感,内容的确丰富深刻而耐人寻味。我把它概括为“三味”:

  生活味。臧克家从小生活在乡下,了解农村和农民,特别是武汉大革命失败及其以后的经历,可以说,人间的酸甜苦辣他都尝遍。这三句杂感不是他在书斋苦思冥想出来的美丽词句,而是他丰富生活的感受和思想上的折射和反映。有深厚的生活根底。

  哲理味。这三句杂感,更反映出臧克家对人生的深刻的理性的感悟。我是这样理解的: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这里的幻光,泛指人生对未来的追求、憧憬,既包含虚无缥缈永远捉摸不到的东西,也包含正当的理想信念。如果遇到挫折失败,把这种追求统统归结为虚无的幻光,这就是理想的破灭,必然悲观失望,陷入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其人生哲理是,如何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既要有崇高的理想,又要有立足现实的精神;既要为成功高歌,又不要为失败心灰意冷,垂头丧气。这三句杂感的确是臧克家在大革命失败后,一时看不到路在何方,十分茫然,有些绝望的痛苦心情的写照。但他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不是虚无主义者。他并未沉入无底的苦海,仍然相信革命的曙光迟早会到来。

  文艺味。臧克家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朗读背诵古典诗文,爱好文艺,喜欢写诗,报考青大前,已经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诗文,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这三句,既是优秀的杂感,也可以说是韵味悠长的散文,或凝练的哲理小诗。

  生活味、哲理味、文艺味,这是闻先生从三句杂感中,发现、欣赏,看透了臧克家的心之所在。

  闻一多精心培养臧克家

  闻一多先生不仅慧眼识珠,发现了臧克家,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这位学徒进行了精心的培养。这是臧克家成为杰出学生的关键。

  亲自授业。闻先生的课是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和英诗。这些充满学术味、诗味和有独到见解的课,无疑启迪着臧克家的智慧和心灵,提高他的文学素质,使他更加热爱文学事业,更加懂得诗,热爱诗。

  佳作示范。这里指的是闻先生1928年出版的诗集《死水》,这是一本诗的杰作,诗的经典。闻一多亲自签名盖章,送给了臧克家一本。他“如获拱璧”,一读就入了迷,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把过去的一大本习作交给了火,决心走闻一多《死水》的诗的道路。他非常喜欢闻先生“半夜桃花潭底的黑”的深沉和凝练。他说:“在塑造自己的风格时,闻一多先生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他《死水》中的那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和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极富感染力的诗篇,是我学习的榜样。”

  臧克家以《死水》为范本,在闻先生的指导下,学着怎样想象,怎样造句,怎样安放每一个字,使自己的诗作韵味更浓,艺术品位更高,一篇篇佳作不断出现。臧克家的诗作,深受《死水》的影响,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没有《死水》,可以说就不会有《烙印》”。它们在“内容上,艺术上有一脉相承之处”。

  佳作《死水》示范,对臧克家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它似一座诗的灯塔,照耀着臧克家的诗的航程。在他成为杰出学生,杰出诗人中起着重大的作用。

  悉心指导。这是指课堂之外的个别辅导。臧克家时常拿着自己新写的诗向闻先生请教。闻先生总是热情地对每首诗作出具体的评价。臧克家回忆说:“闻先生对我的帮助非常大,在他的办公室,他的家中,经常有我俩对坐谈诗的身影。我每写出一篇自认为不错的诗,便拿去给闻先生看。他常和我一起吸着纸烟,朋友似的交谈着。他告诉我这篇诗的好处,缺点。哪个想象很聪明,哪个字下得太嫩。有时他会在认为好的句子上画上双圈。如果这句话正是我所得意的,我会高兴得跳起来。”

  这种悉心指导,就是因材施教,具体地手把手地教臧克家写诗。既肯定他诗的长处又指出其不足,使他学到的东西很多,诗歌创作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悉心指导,不是“师道尊严”而是良师益友,是诗友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心灵沟通的良师和亲切的忘年交了”。这正如闻先生给臧克家的信中所说:“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在青大交了你这样一个朋友,也就很满意了。”

  用劲鼓励。这里是指为了鼓励臧克家多写诗,闻一多先生主动把臧克家的一些诗拿到《新月》发表。臧克家说:“我的《洋车夫》和《失眠》他给拿去发表了,这是我正式发表诗的一个开头。”他还“时常鼓励”、“用劲鼓励”臧克家多写诗,把他写的《难民》等诗也拿到《新月》发表了。可以想象作为学生的臧克家,能在全国有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诗作,受到的鼓舞和激励该是多大啊!

  推向全国。1933年,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在闻一多、王统照、王笑房、卞之琳等诸多师友的帮助下,自费印刷出版。闻一多先生,不仅慷慨解囊资助20块大洋,还亲自写了序言,予以推荐,并提出殷切的期望。他在序中说:“克家的诗,没有一首不具有极顶真的生活的意义。”希望“克家千万不要忘记自己的责任。”那时臧克家是山大在校的三年级学生 。读书期间就创作出堪称中国新诗经典的诗作,在山大历史上是罕见的。

  臧克家对恩师闻一多充满了感激

  从发现到培养臧克家成为杰出学生,闻一多先生倾注了多少心血啊!这是一种无私的、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对学生的爱,是高尚师德的光辉,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典范。臧克家对于发现和培养了自己的恩师闻一多更是充满了“深深的敬仰和感激之情”。直到望百高龄时仍念念不忘闻先生,他说,没有闻先生就没有他的今天。这正如闻先生的儿子闻立雕在一篇文章中所说:“几十年来,他(指臧克家)写了缅怀、纪念、宣传、介绍父亲,弘扬父亲的诗文,初步统计,仅仅直接以‘闻一多’为题的诗文就达31篇之多。这还不包括在回忆录、自传、访谈、题词、涉及闻一多的难以计数的文字。真是‘青岛海水深千尺,不及臧老尊师情’。”尊师爱生,良师益友,闻一多与臧克家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典范。

  臧克家之所以成为杰出学生,这和闻一多的精心培养是分不开的。发现人才,仅是开始,更重要的是发现后的培养。因此启迪我们,一支高水平的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不仅要学问好、有特长、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且要人品好,这不仅过去,现在,而且永远是学校建设的根本大计。

  “名师出高徒”,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发现和培养高水平的学生。“师傅领进门,成才在个人”,这是从学生角度讲的。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没有教师的培养,传道授业解惑,精心指导,以至热心扶持,推荐,要出高水平的学生,是困难的。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这就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谨以此文纪念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Copyright © 2009-2022 闻一多纪念馆 鄂ICP备10013513号

地址:湖北省浠水县清泉镇红烛路1号

电话:0713-4215603